注意:此页面搜索的是所有试题
新疆开放大学-刑法学
赵某欲毒杀萧某,萧某中毒后,腹痛难忍,赵某见状,顿生悔意,急将解药给萧某服下,并将其送往医院,但萧某因抢救无效仍然死亡,赵某的行为属于( D)
A、犯罪预备
B、犯罪未遂
C、犯罪中止
D、犯罪既遂
张某从邻居男孩小伟手中骗得房门钥匙一把,即作了模压并仿制,后还了钥匙。一日张某拿着仿制的钥匙去小伟家企图开门行窃,因钥匙仿制不准,未能得逞,准备回家加工后继续作案,此时被人抓获。张某的行为属于(C)
A、犯罪预备
B、犯罪中止
C、犯罪未遂
D、不构成犯罪
某日,甲用自制的万能钥匙前往乙家行窃,正当其开锁时,突闻一阵脚步由远而近走来,甲慌忙抽出钥匙,逃离现场。甲的行为属于(B )。
A、犯罪预备
B、犯罪未遂
C、犯罪中止
D、犯罪预备过程中的中止
李某因私仇蓄意杀害杨某。一天,李某在杨某回家途中向其开枪射击,但未击中。这时,李某尚有子弹3颗,却怕罪行败露,遂停止开枪射击。李某的行为是( B)
A、犯罪未遂 被迫的
B、犯罪中止
C、一般违法行为
D、意外事件
某甲与某乙有仇,意图杀害某乙。某日,某甲携带杀人凶器,前往某乙的住处,意欲杀某乙。途中,某甲忽然肚子疼痛难忍,只得返回家中,躺下休息。某甲的行为属于( C ))
A、犯罪未遂
B、犯罪中止
C、犯罪预备
D、不构成犯罪
某甲系A市二中学生,15岁,一日因故与其母发生争吵,遂心生恶念,持刀杀其母,其母受伤尚未死亡,某甲急忙将其母送到医院抢救,但抢救无效死亡。某甲的行为属于(C )。
A、意外事件
B、故意杀人未遂
C、故意杀人既遂
D、犯罪中止
某甲投毒杀妻,将毒食给其妻吃下,后见其妻中毒疼痛难忍,出于怜悯而自动将其妻送往医院抢救,有效地防止了其妻死亡结果发生。某甲的行为属于(D )。
A、预备阶段中的中止
B、实行阶段中的中止
C、行为实行终了而结果尚未发生之前的中止
D、犯罪未遂
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区别的关键是( C)。
A、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,犯罪未遂只能发生在实行阶段
B、对于中止犯,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,对于未遂犯则可以从轻或者减处轻罚
C、犯罪中止是行为人基于自己的意志而放弃犯罪,犯罪未遂是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被迫停止犯罪
D、犯罪中止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,犯罪未遂是犯罪的完成形态
犯罪未遂中的犯罪未得逞是指( D )。 未遂的概念
A 、犯罪结果没有发生
B、犯罪行为没有实施完毕
C、犯罪目的没有达到
D、行为没有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
关于故意犯罪形态,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:(D )
A、故意犯罪形态只存在于故意犯罪中
B、间接故意不可能有犯罪预备、未遂、中止形态
C、对过失犯罪而言,只有犯罪成立与否的问题,没有既遂未遂的问题
D、在犯罪预备阶段只能出现犯罪预备形态,不可能出现犯罪中止形态
下列案例中哪一项成立犯罪未遂?(A )
A、甲对胡某实施诈骗行为,被胡某识破骗局。但胡某觉得甲穷困潦倒,实
在可怜,就给其3000元钱,甲得款后离开现场
B、乙为了杀死刘某,持枪尾随刘某,行至偏僻处时,乙向刘某开了一枪,没有打
中;在还可以继续开枪的情况下,乙害怕受刑罚处罚,没有继续开枪 不足以
C、丙绑架赵某,并要求其亲属交付100万元。在提出勒索要求后,丙害怕受刑罚处
罚,将赵某释放 行为犯到一定程度才构成
D、丁抓住妇女李某的手腕,欲绑架李某然后出卖。李为脱身,便假装说:“我有
性病,不会有人要。”丁信以为真,于是垂头丧气地离开现场
我国刑法对于未遂犯的处罚原则是( C )。
A、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
B、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
C、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
D、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
下列哪种情形属于“意志以外”的原因未得逞:(ACD )
A、甲正在入户盗窃时,忽闻警车鸣笛而来,以为有人发觉,打电话报警,招来了警车,连东西都没来得及拿就慌忙离去。其实,警车只是路过而已。
B、甲正在入户抢劫乙,忽闻警车鸣笛呼啸而过。警车远去后甲的心情仍然不能平静,感到害怕。向被害人赔礼道歉后离去。 不足以阻止结果的发生 是犯罪的中止
C、甲向乙头部砍数刀后,以为乙必死无疑,恰逢过路的人将乙送到医院。
D、甲正在撬一保险柜时,忽然同伙打来电话,告知该保险柜中没有值钱的东西。甲便放弃撬该保险柜离去。其实,保险柜中有50万元现金。 对对象的认识足以阻止既遂
下列哪种情形属于犯罪未遂:(ABCD )
A、某甲潜入本单位财务室正在撬保险柜,忽然听门外有人走动,以为被发现,跳窗逃走
B、甲某在饭店用餐时,乘人不备将该饭店店堂中一个古玩摆设装人衣兜中,意图据为己
有,未出店门却被店员发现,当场将其抓获。
C、某丙在居民楼盗窃时,被群众发觉送到公安机关。
D、甲某与乙某在约定的地点交易毒品时,甲某刚刚将毒品递给乙某,还未来得及收钱,即被埋伏在此的警察抓获。
下列哪种情形属于手段不能犯的未遂?(AC )
A、行为人因为在使用犯罪方法上发生认识错误而导致犯罪不可能既遂
B、行为人因为发生常识错误而导致犯罪不可能既遂
C、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与所认识(或本欲实施)的行为,完全不同
D、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与所认识(或本欲实施)的行为,完全相同
A、犯罪预备
B、犯罪未遂
C、犯罪中止
D、犯罪既遂
张某从邻居男孩小伟手中骗得房门钥匙一把,即作了模压并仿制,后还了钥匙。一日张某拿着仿制的钥匙去小伟家企图开门行窃,因钥匙仿制不准,未能得逞,准备回家加工后继续作案,此时被人抓获。张某的行为属于(C)
A、犯罪预备
B、犯罪中止
C、犯罪未遂
D、不构成犯罪
某日,甲用自制的万能钥匙前往乙家行窃,正当其开锁时,突闻一阵脚步由远而近走来,甲慌忙抽出钥匙,逃离现场。甲的行为属于(B )。
A、犯罪预备
B、犯罪未遂
C、犯罪中止
D、犯罪预备过程中的中止
李某因私仇蓄意杀害杨某。一天,李某在杨某回家途中向其开枪射击,但未击中。这时,李某尚有子弹3颗,却怕罪行败露,遂停止开枪射击。李某的行为是( B)
A、犯罪未遂 被迫的
B、犯罪中止
C、一般违法行为
D、意外事件
某甲与某乙有仇,意图杀害某乙。某日,某甲携带杀人凶器,前往某乙的住处,意欲杀某乙。途中,某甲忽然肚子疼痛难忍,只得返回家中,躺下休息。某甲的行为属于( C ))
A、犯罪未遂
B、犯罪中止
C、犯罪预备
D、不构成犯罪
某甲系A市二中学生,15岁,一日因故与其母发生争吵,遂心生恶念,持刀杀其母,其母受伤尚未死亡,某甲急忙将其母送到医院抢救,但抢救无效死亡。某甲的行为属于(C )。
A、意外事件
B、故意杀人未遂
C、故意杀人既遂
D、犯罪中止
某甲投毒杀妻,将毒食给其妻吃下,后见其妻中毒疼痛难忍,出于怜悯而自动将其妻送往医院抢救,有效地防止了其妻死亡结果发生。某甲的行为属于(D )。
A、预备阶段中的中止
B、实行阶段中的中止
C、行为实行终了而结果尚未发生之前的中止
D、犯罪未遂
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区别的关键是( C)。
A、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,犯罪未遂只能发生在实行阶段
B、对于中止犯,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,对于未遂犯则可以从轻或者减处轻罚
C、犯罪中止是行为人基于自己的意志而放弃犯罪,犯罪未遂是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被迫停止犯罪
D、犯罪中止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,犯罪未遂是犯罪的完成形态
犯罪未遂中的犯罪未得逞是指( D )。 未遂的概念
A 、犯罪结果没有发生
B、犯罪行为没有实施完毕
C、犯罪目的没有达到
D、行为没有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
关于故意犯罪形态,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:(D )
A、故意犯罪形态只存在于故意犯罪中
B、间接故意不可能有犯罪预备、未遂、中止形态
C、对过失犯罪而言,只有犯罪成立与否的问题,没有既遂未遂的问题
D、在犯罪预备阶段只能出现犯罪预备形态,不可能出现犯罪中止形态
下列案例中哪一项成立犯罪未遂?(A )
A、甲对胡某实施诈骗行为,被胡某识破骗局。但胡某觉得甲穷困潦倒,实
在可怜,就给其3000元钱,甲得款后离开现场
B、乙为了杀死刘某,持枪尾随刘某,行至偏僻处时,乙向刘某开了一枪,没有打
中;在还可以继续开枪的情况下,乙害怕受刑罚处罚,没有继续开枪 不足以
C、丙绑架赵某,并要求其亲属交付100万元。在提出勒索要求后,丙害怕受刑罚处
罚,将赵某释放 行为犯到一定程度才构成
D、丁抓住妇女李某的手腕,欲绑架李某然后出卖。李为脱身,便假装说:“我有
性病,不会有人要。”丁信以为真,于是垂头丧气地离开现场
我国刑法对于未遂犯的处罚原则是( C )。
A、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
B、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
C、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
D、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
下列哪种情形属于“意志以外”的原因未得逞:(ACD )
A、甲正在入户盗窃时,忽闻警车鸣笛而来,以为有人发觉,打电话报警,招来了警车,连东西都没来得及拿就慌忙离去。其实,警车只是路过而已。
B、甲正在入户抢劫乙,忽闻警车鸣笛呼啸而过。警车远去后甲的心情仍然不能平静,感到害怕。向被害人赔礼道歉后离去。 不足以阻止结果的发生 是犯罪的中止
C、甲向乙头部砍数刀后,以为乙必死无疑,恰逢过路的人将乙送到医院。
D、甲正在撬一保险柜时,忽然同伙打来电话,告知该保险柜中没有值钱的东西。甲便放弃撬该保险柜离去。其实,保险柜中有50万元现金。 对对象的认识足以阻止既遂
下列哪种情形属于犯罪未遂:(ABCD )
A、某甲潜入本单位财务室正在撬保险柜,忽然听门外有人走动,以为被发现,跳窗逃走
B、甲某在饭店用餐时,乘人不备将该饭店店堂中一个古玩摆设装人衣兜中,意图据为己
有,未出店门却被店员发现,当场将其抓获。
C、某丙在居民楼盗窃时,被群众发觉送到公安机关。
D、甲某与乙某在约定的地点交易毒品时,甲某刚刚将毒品递给乙某,还未来得及收钱,即被埋伏在此的警察抓获。
下列哪种情形属于手段不能犯的未遂?(AC )
A、行为人因为在使用犯罪方法上发生认识错误而导致犯罪不可能既遂
B、行为人因为发生常识错误而导致犯罪不可能既遂
C、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与所认识(或本欲实施)的行为,完全不同
D、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与所认识(或本欲实施)的行为,完全相同